2024年05月03日
微信

写在2022春节| 默想耶稣的成长:在冬天的严寒中,积蓄春天的力量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2年02月01日 08:07 |
播放

《福音书》中的耶稣,好像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。关于耶稣的童年,除了他出生的故事,以及童年中一次读经事件外,就只剩下这句“耶稣的智慧和身量(或译:年纪),并 神和人喜爱他的心,都一齐增长。”(路加福音 2:52 和合本)

没有任何耶稣详细的成长记录。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无法形成耶稣完整的成长图景,只能从犹太人的传统中,比照其它普通犹太人的成长经历,来完成对耶稣成长的文学想象。

然而,我们从后来耶稣的言论以及和祭司法利赛人的论辩中,也不难看出耶稣所具备的才华,绝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。这就告诉我们,耶稣在三十岁出来传道之前,必然有着充分的准备。

这些准备不仅仅是对犹太圣经和犹太文化的学习,还包括了整个希腊世界。考虑到耶稣在埃及生活的经历,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他对菲洛思想的孤陋寡闻,甚至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论中,看到他也了解一些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学说。这些流行于当时希腊化世界的思想和思潮,在耶稣的思想中都能找到痕迹,我们可以想象耶稣知识的体量。正是这些知识的储备,让耶稣一出现就惊艳世界,祭司就要商量怎样除掉他。

与福音书中耶稣传道之前的沉默一同沉默的,还有历史书籍。在今天记录耶稣那个时代的历史书籍中,耶稣并未占有多大的篇幅,可能只是短短几个字的一句话而已。这些话还不是写耶稣,而是写耶稣的门徒因为什么事而怎样。至于后来那些关于耶稣的历史记载,都有明显的后世附会之说,这个已经被考证,在此不再累述。

三十岁之前的耶稣,是沉默的。沉默到普通,沉默到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,也没有人去记录他怎样成长。我想,当年的耶稣也正如此刻的我们。

但是,普通是旁人眼里的普通,并不是耶稣自己人生的座右铭。耶稣的人生目标却并不普通,他始终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将来要做的事情。正如他对门徒说的那样,“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;我将要喝的杯,你们能喝吗?” (马太福音 20:22 和合本)耶稣知道自己要喝的杯。

因此,耶稣像一颗橡树的种子,虽然只有一个核桃那么大,但是当这颗种子埋进土地之下时,它就知道自己是为了成为一颗橡树而存在。这颗种子,已经不是一颗核桃大小的物体了,它是一大树的存在。就像那只丑陋的小鸭子一样,尽管大家嘲笑它,驱赶它,但是却无法改变它是一只天鹅的事实。

准备是我们自己的事,不论环境怎样,机会永远给那些有准备的人。

我们面临的处境,就如耶稣未出道之前的处境一样。无人知晓,普普通通,但是我们是否具备耶稣当年的心境和心态,就成为我们是否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关键。我们将来是一棵橡树,还是一棵小草,就取决于我们此刻是在沉默中死亡,还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。

这正如寒冬之中的大地,冰雪覆盖一切,任何动物的足迹马上被新的雪花盖住。表面看来,大雪之上,除了凛冽的寒风之外,剩下的只有萧杀之气。

然而,在大雪覆盖的地下,那些冬眠的动物,那些等待发芽的种子,无不铆足了劲头等待着春天的来临。在他们的生命之中,任何严寒也无法阻挡他们将来出土的动力。

记得读小学的时候,学过一篇《种子》的文章。文章说道,种子有着惊人的力量,当它发芽的时候,可以把一块是自己重量几十倍甚至百倍的石头顶开,可以把坚硬的外壳顶开,让自己钻出地面,吸收阳光,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。

我相信,寒冬既然来了,正如雪莱的诗歌所写,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冬天来了,在一个有准备的人看来,它是春天要来的前奏,而对于一个没有准备的寒号鸟来说,冬天的严寒是死亡的号角。

因为这些种子相信,无论怎样的严寒,都无法阻止春天的来临。“因为冬天已往,雨水止住过去了。地上百花开放,百鸟鸣叫的时候(或译:修理葡萄树的时候)已经来到;斑鸠的声音在我们境内也听见了。”(雅歌 2:11-12 和合本)

春天的脚步已经能听到声音,无论这声音多小,我们都必须知道,春天来了。

因此,我们此刻的沉默,不是灭亡的前奏,而是像种子一样,是积蓄力量的机会:这力量来源于我们的读书与学习;来源于我们默默践行耶稣教导的行为;来源于我们心怀的信望爱;更来源于我们对上帝公义的执著。

冬天的寒冷,对于迎接春天的人来说,是一个让自己藏起来的机会,因为在藏起来的时候,他从公众视野退出,回到自己的内心,回到没有世俗繁华的内室,在这里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。正如耶稣在沉默了三十年之后一样,只有能耐得住冬天严寒的人,只能有从夏的喧哗、秋的收获中退到冬天的人,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,才能在春天来临的时候爆发出力量。

冬天来了,春天已经不远了!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